基督教?天主教?「上帝的教會」是正統教會

2023 年 4 月 25 日

基督教:起點

耶穌基督建立的 「上帝的教會」

基督教以耶穌基督受浸禮為起點,從以色列的加利利地區開始傳開了福音、招聚他的百姓。

馬可福音 1:1-10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裡受了約翰的洗(浸禮)。他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

當時以色列信奉猶太教,對猶太人而言,信奉耶穌為救主的基督教只是一種新興宗教。尤其是「耶和華是唯一的救主」這根深蒂固的觀念,更讓猶太人將基督耶穌視為異端,並極力排斥。猶太人妄下定論:只要除掉基督耶穌,基督教自然會衰敗。因此收買了十二門徒中的加略人猶大(馬太福音 26:14-16),甚至作假見證想殺害耶穌(馬太福音 26:59),最終將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馬太福音 27:22-26)。

在十字架死刑的前一天,基督耶穌在馬可家中的閣樓招聚了十二門徒,遵守了「新約逾越節」,即眾所皆知-達文西畫筆下的名畫「最後的晚餐」。

路加福音 22:7,19-20 除酵節,須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耶穌打發彼得、約翰,說:“你們去為我們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好叫我們吃。”……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

逾越節隔天,在羅馬人和猶太人的勾結下,基督耶穌遭受了十字架刑罰。猶太人認為:既然為首的耶穌已經去世,那麼跟隨的群眾理所當然會「樹倒獼猴散」。然而他們的計劃適得其反,耶穌基督的離世反倒讓居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們心中的熱情熊熊燃燒,使徒們分散到歐亞各地,福音就此傳向了以色列之外的地區。

初代教會的歷史正式拉開了序幕,而直到那時,還未能建立實質上的教會。在公元100年後,初代教會才開始具有建築物型態,於此之前只能以家庭禮拜的形式勉強維持,因當時以色列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一直遭受逼迫。

羅馬帝國作為信奉太陽神的多神教國家,當時常以「國家統一」為目的,盛行向諸神及皇帝做禮拜的宗教;反對偶像崇拜的基督徒們難以避免「不忠於國家」的批評。結果,各朝代羅馬皇帝施行基督教鎮壓政策,逼迫了許多基督徒。但,即便受到逼迫,初代教會仍以家庭禮拜堅持著信仰,使徒保羅在給哥林多的教會寫信時,提及了教會的名稱。

哥林多前書 1:2 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做聖徒的。

2000年前,相信耶穌基督並持守新約真理的基督徒們為了躲避羅馬帝國的鎮壓,輾轉至各個家庭做禮拜,其教會名稱就是「上帝的教會」。由此可確認,基督教會史就是上帝的教會史。

受到逼迫的 「上帝的教會」

當時,基督徒們一邊躲避羅馬帝國的監控,一邊持守信仰,然而羅馬帝國針對基督教徒的鎮壓卻日益加劇。

臭名昭著的暴君尼祿皇帝(AD54-68)陷害並虐殺了無數無辜的基督徒,他將基督徒釘死在十字架上,並在日落後燃燒基督徒們代替燈火使用。戴克里先皇帝(AD284-305)在位時曾頒佈敕令,破壞基督徒的禮拜所、焚燒聖經,並將基督徒關進牢獄。不分男女老少地虐殺基督徒,將其鞭打後,扔進猛獸的巢穴、任其被殘忍地撕咬、吞吃,或將其處以火刑、四肢撕裂等,以極其慘不忍睹、野蠻的方式殺害,屍體被棄置路旁、焚燒或扔進河裡。羅馬帝國以政府威權要滅絕基督教,然而基督徒們為躲避羅馬帝國的逼迫,甚至躲避到地下墓穴堅守禮拜,以此來固守信仰。

即使在日益加劇的鎮壓下,基督教仍傳遍了羅馬帝國全境。起初以平民或奴隸為主流,後來上流階層也逐漸開始信仰基督教;上流階層的入教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從此時開始,信徒們聚集的地方建立了教會。到公元3世紀末,在羅馬整體人口中基督徒占百分之十,可說是奇蹟般的發展。

對基督教百般迫害的羅馬當局意識到,即便變本加厲地鎮壓也無法阻止其發展,遂改以利誘的政策想將基督教作為一種政治勢力、統一整個羅馬帝國。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米蘭敕令中公認了基督教。此敕令中包括了「所有基督徒都具有信仰的自由」,這對經受迫害的基督徒們而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看似漫長的鎮壓而迎來了可歌可泣的結果,但實際上招來了基督教的墮落。因教會接納了羅馬政府的優待政策,皇帝的政治勢力逐漸滲入教會並干涉其發展。久而久之,基督教連最根本的教理都開始異教化了。

從那時起,「上帝的教會」即基督教逐漸產生派系。分成以聖經為本的東方教會(以耶路撒冷為中心),以及為吸引眾人而逐漸偏離聖經的西方教會(以羅馬為中心)。羅馬教會獨斷專行「人本主義」,與此相反,東方教會固守了以聖經為本的「神本主義」。

基督教:變質

逾越節爭論與教會異教化

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教會(以下稱羅馬教會)為了減少來自政府的逼迫,巧妙地更改教義。因此,羅馬教會不可避免地和持守聖經傳統的東方教會發生了衝突。兩個地區的教會在公元155年爆發了教理爭論——逾越節爭論。

新約逾越節本是記念基督之死,而非復活(哥林多前書 11:26)的節日。一直以來,教會都遵照著耶穌基督的吩咐遵守了聖曆1月14日的逾越節,並在隔天的無酵節後迎來的星期日遵守了復活節。然而羅馬教會卻將逾越節與復活節這兩個互不相同的節日合在一起;沒有遵守聖經中的逾越節,而是制定出聖經中不存在的「星期日舉行吃餅和葡萄酒」的儀式。

公元197年,羅馬教會的監督維克托制定了「多米尼加規則」,強迫所有教會在復活節舉行逾越節聖餐儀式。以羅馬為首的西方眾教會追隨了維克托的決定,但東方教會拒絕了此要求。屬於東方教會的以弗所教會監督波利革拉底斯寄信給維克托,強調了自己作為第8代監督,依循著傳道者腓利、使徒約翰和歷任監督的教導,遵守著在聖曆1月14的新約逾越節。

最終,羅馬教會向羅馬政權靠攏,在公元325年羅馬君士坦丁皇帝召開的尼西亞宗教會議廢止了「新約逾越節」。在這期間,羅馬教會的教理急劇發生變質:

(1) 公元321年頒佈的星期日休業令,教會棄絕了聖經中的「安息日」,開始遵守本是崇敬太陽神的星期日禮拜

(2) 公元325年廢止逾越節,在星期日舉行吃餅和酒的聖餐儀式。

(3) 公元354年引進太陽神密特拉的誕生日「聖誕節」。

(4) 公元431年引進太陽神塔模斯的象徵「十字架」。

隨著教理的變化,爭論日漸加劇。此時,屬於日耳曼民族的諸多部落大規模遷徙到西羅馬帝國境內,當時西羅馬帝國正經受軍事削弱和內亂問題。到了公元4世紀末,因匈奴人西進,受到刺激的日耳曼民族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定居到帝國各地,建立了諸多部族王國。在此期間,西羅馬帝國逐漸凋零,但羅馬教會卻憑藉著與日耳曼民族的各部落合作而生存了下來。

羅馬教會異教化與世俗化

剛遷徙到西羅馬的日耳曼民族各部落為了王國的繁榮與羅馬教會攜手,其中代表性的例子為法蘭克王國,因其很快地改變宗教、初期就擁護了羅馬教會,從而獲得了許多支持。但正面反對羅馬教會的三個國家:黑如萊、汪達爾、東哥德,在羅馬監督的計謀下依次遭到滅亡。

放棄聖經的真理,走異教徒之路的羅馬教會,為了向其他日耳曼民族傳教,開始立偶像(十字架)、雄偉地裝飾教會,甚至引進了其他民族的風俗(聖誕節),吸收其他宗教的文化特色,例如聖像崇拜、彩色玻璃、蠟燭都是代表性例子。

天主教皇的誕生與掌權

此後,羅馬教會的地位如日中天,甚至在公元506年,東羅馬皇帝在政策方面開始支持羅馬教會。皇帝頒布敕令,聲稱羅馬教會的監督為所有教會的領袖,並在公元591年賜予其「教皇」的稱號,此乃天主教皇稱謂的鼻祖。與此同時,教會史走入了由羅馬天主教支配的「宗教黑暗時期」。

自從公元538年,教皇征服了敵對勢力——阿利烏斯派的東哥德後,始擁有了無所匹敵的權柄,正式確立羅馬教皇權(即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的腐敗日甚一日,買賣教皇職位、世俗權力、姦淫、奢侈、殺害政敵等,歷任教皇與聖職者們的淫亂生活成為民眾譏誚的對象,當代諺語和歌謠中難掩人民對腐敗的教皇權失望和諷刺的情緒。就這樣,作為真正的基督教「上帝的教會」在歷史舞台中逐漸消失;從初代教會使徒們直接受教的門徒們相繼去世後,教會落入了教皇的掌握之中。

羅馬天主教日益荒誕,在教皇利奧3世時,教會內部開始出現以「赦免罪的懲罰」為由向教徒收取金錢或財物的事件。這種現象到了公元800年左右發展成了「贖罪券 」,甚至到了15世紀時期發行量猛增。

教皇權的衰退

在天主教一路走向腐敗時,德國某個礦工之子抵抗了這腐敗浪潮,他就是曾當過神學教授、主張「靠著信心稱義」的新教思想家——馬丁路德。

當聽見修道士約翰提撒爾的說教中提及「當硬幣掉到器皿裡發出噹啷一聲時,靈魂就會去天國」,即贖罪券的概念時,路德表示憤慨與反對。眼睜睜看著羅馬天主教會的墮落而大失所望的路德,向當時的大主教寄出反駁書信,內中提及「當耶穌基督講『你們應當悔改』時,他希望信徒的一生都要成為悔改的過程」,並在威登堡教會門上釘上了長達95條的論綱,宗教改革也自此開始。

之後,陸續有像法國的加爾文、瑞士的慈運理等各路宗教改革家,組成了對抗天主教的「改新教」。雖說新教主張要改革天主教的腐敗,但卻依然延續天主教的教義,繼續掛著十字架偶像、守著太陽神的聖日星期日禮拜、過著聖經中沒有的聖誕節,因此許多人無法分辨「天主教」和「新教(俗稱基督教)」的差別。

基督教:真正的宗教改革

我們能夠發現基督耶穌建立的正統基督教既不是天主教,也不是新教。在馬可家閣樓立新約逾越節,並約定「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末了」的教會正是「上帝的教會」,使徒們以及聖徒們不吝惜生命守住的是「上帝的教會」,固守耶穌基督建立的新約真理的是「上帝的教會」。而這曾經消失在歷史上的「上帝的教會」,按聖經的預言、將藉由再次來到世上的基督重建。

希伯來書 9:27-28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

希伯來書是在基督耶穌升天後記錄的聖經。因中世紀時期真理盡都消失,2000年來有無數的宗教不斷出現又消失;即使世上有許多教會,竟無法找到正確遵守上帝話語的教會。為了拯救人們,基督將第二次蒞臨這世上,並透過恢復「新約逾越節」拯救上帝的百姓。可以說,擁有「新約逾越節」真理的「上帝的教會」就是基督耶穌親自建立的正統基督教。